冷灰
24号
启体

第359章 夺占金口(1 / 2)

作者:左茂行字数:未知更新时间:未知

湘军已经陷入绝境,不撤不行。然而,在晚清那个年代,军队大规模撤退,很容易由撤退变成溃退,由溃退变为溃败。

湘军也不例外。曾国藩撤退令一下,宛如解开了系在湘军头顶的魔咒。

有的部队如纪律较差,如吉字营、霆字营,一接到撤退令,军心立马动摇,不少官兵争相开小差。

有的部队纪律较好,如李续宾的部队。这支部队渊源于罗泽南的部队,军纪较严,战斗力也很强。

但李续宾居功自傲,个性太强,想法太多,被曾国藩安排在东线突围。东线临近湖北大冶、兴国州,是复兴军的根据地。李续宾在东线突围,凶多吉少,士气崩沮。

有的部队伤亡较大,官兵上下惊疑,毫无抵抗意志。

譬如,吴坤修的“彪字营”损失超过三分之二;田兴恕的“虎威常胜军”伤亡惨重,田兴恕本人重伤昏迷,被复兴军生俘;水师更是复兴军的重点打击对象,被右二军铁甲舰打得千疮百孔。统帅彭玉麟也被燃烧弹烧伤小腿,无法下地行走。

有的部队相对完整,却已陷入绝境,官兵惶惶不可终日。譬如嘉鱼守军,已被右二军切断了退路,粮草弹药供应紧张。

……

曾国藩的撤退令,对湘军士气的影响是灾难性的。

敌工处也趁机向湘军散发传单,声明湘军情愿投降者,可享受俘虏待遇;结队投降者,携带武器投降者,还可得到额外奖励。

早期,吴捷坚持制订优待俘虏政策,督促各级执行优待俘虏政策。经过这些年的征战,复兴会优待俘虏政策名声在外,对于瓦解敌人军心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

却说右二军军长史潘西从蒲圻、崇阳抽调了三千陆战队员。在右二军第二师师长杨易峰率领下,三千陆战队员在乘运输船东下,驶向下游江防重镇金口。

金口靠近湘军大营纸坊,是一处军事重镇。湘军在金水河两岸设置岸炮,使用沉船阻塞河道,又留有一千人马驻守金口。

这一千守军被曾国藩当作炮灰,并未接到撤退令。但他们看到湘军主力从武昌城外撤围,纸坊大营又拔营南下,便也猜出了大半。

金口守军士气低落,守将只能靠砍头立威,才总算遏止住官兵逃跑的势头。

韦俊的太平军曾试图进攻金口。无奈,这北殿太平军战斗力太低,两千太平军打不过湘军一千孤军。

吴捷早已下过军令,严禁他们返回武昌城。这些太平军便在金口东侧扎营,与金口湘军对峙。

6月5日清晨,在数艘铁甲舰的掩护下,三千陆战队员乘船抵达金口。

湘军凭借岸炮,顽强阻击右二军。一时间,右二军战船、运输船无法靠岸。

关键时刻,全军唯一一艘200吨级铁甲舰冒着炮火抵达射击。这艘铁甲舰上装有两门105mm榴弹炮,使用杀爆弹猛轰金口炮台。

这艘全军唯一的200吨级铁甲舰,被命名为1857式01舰。舰长是姑塘水师学堂第一期毕业生第一名—朱俞鸣。

朱俞鸣水战经验丰富,曾担任右二军01号铁牛舰舰长。如今,他已经担任右二军一团副团长,兼任1857式铁甲舰01号舰长。

在朱俞鸣指挥下,01舰冒着炮火,挺进至金口,狂轰湘军炮台。

金口炮台装备有大口径洋炮,可对右二军铁甲舰造成威胁。右二军的200吨级铁甲舰虽是纯铁结构,船壳防护装甲并不厚实。

若洋炮使用合适的炮弹,在合适的角度,近距离打中铁甲舰,仍可能打穿铁甲舰的船壳。

之所以存在这种弊端,主要有三大原因:

一是姑塘造船厂起步较晚,尚且不能设计、制造大吨位战舰。放眼全世界,也没有几个造船厂能够制造大吨位铁甲舰。..

实际上,直至1857年,受制于炼钢技术,全世界仍未发明纯钢铁的大型战舰。

1859年,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“光荣”号(Gloire)战列舰。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报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