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灰
24号
启体

第二百三十三章 就是爱开玩笑(1 / 2)

作者:扑街预定字数:未知更新时间:未知

陈义杰说的并不是什么客气话,或者道听途说的消息。事实上,他也参与进了许贺的项目里:

之前说的,自家艺人嘛。

许贺要想的话,带点自己的艺人,那也是很方便的,也自然是比较早就参与其中。

所以陈义杰这消息基本上准确。

“啊,噢噢,明白。”

贾玲就觉着很悲催,刚才陈义杰的神色不似作伪,应该是真的提早来一点就有机会的。

那之前她们在做什么呢...

嗨,毕竟也是第一次做电影,也没啥经验。

又碰上现在这种情况,那基本上是只能跟着大致的经验,去找大致的公司。

倒是未曾想到这更细分的想象。

而且听这个口气,许贺他们公司之前还是蛮有一批资金可以拿来投资的,甚至整个覆盖都不成问题的那种:也是,据说许贺当年投《扬名立万》就赚了3个亿。

3个亿,按照她们的标准,都够投好几部了。

而且后面《开端》也是。

再加上那些艺人的收入,即使是刨除运营日常开销和前段时间招人的...

也未必不能投吧?

人啊,没有什么办法的时候,抓住一根稻草,是怎么都不想放弃的。

所以哪怕是陈义杰这会已经提出了一些不利的点,贾玲也依旧心思飘摇,没有听进去的意思:就是你了,许贺,快来投资吧!

不过她也不能表现出来那种势在必得。

人家陈义杰说这个,就是提前打了预防针,她也不要让对方觉得有压力。

这一点贾玲还是能做到的。

毕竟,做喜剧综艺咖最需要的还是情商嘛:甚至可以说王牌这个节目,要没这俩人各种临场反应啥的,另外那俩爱哪玩哪去吧!

于是包间里,贾玲听完也不沮丧,而是笑道:“我知道,我知道。”

不过知道了,也不算什么。

这些问题和这些天她拉投资的时候听到的东西比起来,完全都不算什么。

“但是我们还是想试一试。”

她表情认真,然后简单说了一下电影剧情和背后的故事,听得陈义杰很感慨。

“这么说,你就是想拍一部纪念母亲的电影咯?”陈义杰问。

“嗯。”贾玲点点头。

“你这么说显然不具有吸引力啊,你要介绍,这里面有...”

陈义杰想说有什么搞笑的情节,但是转头一想,觉得是不是不太好:人家拿来纪念离世的母亲的,结果你现在问人家电影好不好笑?

贾玲见状,立马反应过来:

“你想问是不是喜剧情节?当然,我希望是拍一部有笑有泪,但是整体以喜剧为主的:所以我们当然考虑到商业效果,不仅仅是为了纪念用的。”

末了,还不忘补充:“事实上,我把这部电影的定位是,商业片。”

陈义杰顿时整个人也一松,道:

“那就好,毕竟我想如果贺哥那边还以资金的话,肯定也是比较紧张的,也没太多的钱去投别的类型的片子。就是以我的判断标准,我还担心一点,这个有笑有泪...”

他是真担心。

国内的喜剧,也不知道除了什么问题。

非得要最后哭出来,或者试图让大家哭出来,才显得所谓“高级”,然后去追求一个所谓的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”。

什么跟什么啊,完全是本末倒置了。

看星爷看多了吧。

可是看多了,也没那个本事,拍出人家巅峰时候的作品啊。

更别说有些还试图笑中带泪,教育观众——这就更扯了,当年本山大叔在的时候,就说不要想着教育观众,快乐,开心,笑就好了。

这点陈义杰觉得很对啊,这些真的能做出点成绩的喜剧人,也没什么太多立场教育大众。

真的,明星就那么几个个体。

大众是千千万。

别说接受的教育比明星多,就是很多人吃过的苦也比明星多,现在混得也没这些人好。

结果大家最后还要在电视上看这些人说,一天208太少了,明星高危职业,“你不知道我们有多难”,以及一些小学课本里就已经学过的知识...

别了,还是别了。

陈义杰想得到贾玲应该不至于那么傻,但是有些事情确实是没必要。

而贾玲呢,愣了两秒,也就立刻道:

“我保证,我会张弛有度的。不信的话,我那边剧本就在外边的车里,包括女主演也可以带过来给你讲一讲...”

“不用,我只是大概过了我这一关。”

陈义杰伸手:“过了这关,其实对于那边投不投,屁用没有。

不过确实是过了我这一关之后,就可以把你推荐给贺哥了。就是他现在,确实忙着呢...”

...

许贺的忙,是比较突然开始的忙:他其实前几天,都还想着接什么戏。

毕竟重新开始营业之后,许贺还有点不好弄。

之前拍戏呢都是早早地有所计划,提前个一年半年开始接触一部戏也不意外。但是现在,所有事情都被打乱了,变数颇多。

所以就出现了之前的人找戏,戏找人。

但是最后也碰不上的情况。

而且出现这种不好接戏的原因…

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,那就是可能有人意识到,也有人忽略了,但多少都有感受的:

影视作品质量的一个整体走下坡路。

真的,许贺坐在房间里,翻阅着一个又一个本子的时候,真的是感觉尤为如此——如果说之前讲什么,“现在的作品不如当年”,可能还有点前辈说后辈的那种:

现在的XX不如以前的XX,我们那时候...

可能还有点那种感觉。

但是自从特殊情况发生之后,影视作品的质量确实明显感觉一路奔着下坡路在走了。

看起来呢,确实是不仅是国内,而且是全世界的影视文化艺术这些东西,都基本上在走一个下坡的路线的:影视作品最辉煌的时候,比如说94年的时候,作品呈现一个井喷的状态。

国外的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《阿甘正传》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《低俗小说》《生死时速》《真实的谎言》《燃情岁月》...

国内的《活着》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《重庆森林》《精武英雄》《九品芝麻官》...

这仅仅还是其中一部分。

那时候不仅是好,还占据了满主流的位置。

而放在现在呢?

国外,《超英电影》+《又一部超英电影》+《IP系列电影》占据了主角。

国内,主流电影比国外的类型还是好不少,但也依旧是没有了当年那种大家都很不错,百花齐放而是变成了前面几个很不错,后面差点意思。

换句话说,喜剧,拼盘,加上动画,和...

有争议,但暂且是被归为“主旋律”一类的电影,占据最前面。

也占据了市场的大头。

这样的情况,让整个市场也是很谨慎:

拜托,影视寒冬可不是白说的,所以,大家肯定是都奔着最赚钱的类型去拍啊!

也就必须及时根据市场调整投资的剧本。

于是那些经过打磨很久的剧本,有时候来得还不如某些新鲜的热门题材剧本有吸引力:可剧本的除了题材,内容重要性也不言而喻。

剧本内容有多重要?

许贺知道,最明显的就是追光的动画电影:

特效炫酷的要死。

简直让人感叹,国内的技术太牛了。

再一看剧情,口区,简直不能看,就不能请个好点的编剧?

还是说,国内的情况就是编剧没什么人权,写出来个剧本,谁都能指手画脚一番:导演改一下,制片改一下,演员改一下,资方改一下...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报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