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灰
24号
启体

第九章 京杭大运河(1 / 2)

作者:陇上耘夫字数:未知更新时间:未知

京杭大运河,又称京杭运河或大运河,是中国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,与长城、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,并且使用至今,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,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。

运河北起北京,南至杭州,流经天津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和浙江四省一市,沟通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,全长近四千里。

历史上,京杭大运河在隋、唐、元、明、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延伸、扩宽,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江南一带在全国农业发展地位不断加强、物流需求日益加大所导致的。

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,运河的开通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无法估计的便利,但正是由于运河的开通,使得明清以来,江南繁华,王朝完全自给自足,便一直逐渐闭关锁国,错过了大航海时代,鸦片战争以来,处处挨打。

历史如果能够假设,没有运河的存在,帝国必定会靠风险较大的海运来完成南货北运,那么从郑和或者更早的时代,中华民族就会走向海洋了,也就没有后来的国耻了。

元代会通河和通惠河开通后,京杭运河完成,明代进行了大规模整修,建立了完善的漕运管理制度,六百年间,运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,商运繁盛,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,对古代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。

元代开通海运,但是每年几百万石的漕粮、东南的贡赋和官吏商民每年不下亿万件的消费品都要过长江渡淮河,经会通河北运,海外运来的商品过境之后也是经运河到燕京,会通河得名会通,就是因为“江淮之漕,浮汶泗经达临清,而商旅贸迁,游宦往来往暨闽粤、交广、邛、川蜀,航海诸番贡之入莫不由是而达”。

《马可波罗游记》中记载,他沿京杭大运河南行,辗转于苏杭,最终抵达刺桐港(福建泉州)。

运河每一个城镇都能从他的游记中找到赞美:将陵(德州)运河上南北运输商品极多,最多的是丝、香料。

济宁商业手工业很发达,“船只多得令人难以相信”。徐州、邳州、清口、淮安商工农业都极发达,淮安的货运可以通到四十多个城市。

宝应、高邮、扬州都是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,很繁华。真州(仪征)是运河通江口岸之一。长江上每年有二十万艘船航行,每船载重约五十万——一百五十万斤。真州是盐、木料、麻等商品集散地。瓜州以工商业为主,产丝织品和农产品。

苏州是最大的工商业城市,杭州最繁华,“商人如此之多和如此之富,难以言语形容。”

由明而清,每年四百万石的漕粮由运河北上,此外,每年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抵京城,江宁、苏州、杭州三个织造局,专办御用官用的绸、缎、纱、罗、布匹。湖广川黔等地的竹木浮江而下,入运河北上,到北京修宫殿,建宗庙。

物产交流和经济交流极大丰富起来,明代北方棉花种植很普遍,发达的纺织业在江南,结果自然是棉花南运,布匹北运,太湖流域号称衣被天下,棉布和丝织品几百年来一直是运河上的主要货物。

杭州、苏州、扬州、淮安、济宁、临清、天津,这些运河边上的城市,因此成为商品集散地,商业盛衰与运河始终。

周召南,汪三江一行乘船南下,八月十六日到达运河中段的宿迁,登岸休息。

按计划,第二天周召南等就会从陆路去连云港,开发连岛,汪三江等人将继续乘船南下,向人文荟萃的江南前行。

上一章 书页/目录 下一页

报错